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高景德纪念文集

【作       者】:

方惠坚

【出版日期】:

1999-04

【出  版  社】: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7302034028

【简介】

杰出的电机工程科学家,著名教育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前校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高景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6年12月24日凌晨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高景德教授1922年2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佳县。1941年保送西北工学院电机系学习,1945年毕业后入西安西京电厂工作,1947年应聘到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作为国家选派的首批赴苏留学生,前往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电机系攻读副博士学位,1956年以“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系统中的凸极同步电机的研究”的论文,被越级授予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高景德教授于1956年回国,即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授,是清华大学唯一的跨电机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科学生产处处长。十年内乱期间,受到打击迫害。1978年重新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任副校长、校党委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时兼任校科研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等职。1983年—198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先后曾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他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及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电工学科组召集人,国家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常委及荣誉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现代电力系统丛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及《科学通报》副主编,《电工技术学报》及《电工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攀登计划“现代电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等职。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由于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高景德教授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特级会员(Fellow),并被载入国外出版的国际名人录中。他先后获得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一百周年奖(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199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荣誉证书(199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4年,1995年)、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中国)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中的最高奖——杰出奖(1996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997年)。

高景德教授在电机工程领域是一位功底深厚而又多有建树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他为电工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止。“文革”结束后,高景德教授在担负繁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领导研究集体在学术和科技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硕果累累。他开拓并系统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的交流电动机自激的课题;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研究领域,从而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提出了电机多回路理论;发展了电机参数辨识及测算的新方法;发展了电力系统过渡过程数字仿真的新方法并建立和不断完善电力系统物理模型实验室,对我国同类实验室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80年代末,他又领导了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还具有预见性地开拓并推动了电力电子新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他在理论上的创见,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开拓,不仅为清华大学电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且推动了我国电工学科的发展。

高景德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勤恳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学位制度的建立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高景德教授任清华大学科研处第一任处长,主持科研、生产、研究生、设备实验室等方面的工作。由他主持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不仅使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而且对我国研究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景德教授本人在我国电力系统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他直接指导的第一批研究生有的已成为中科院院士。80年代以来,他先后培养出电机和电力系统两个专业近30名博士。

1978年后,高景德教授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和校长的10年中,与学校其他领导一起,明确提出了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他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方针,进行了涉及本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改革,初步建成了以工科为主体的包括工科、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在教学上形成了专科一本科一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的科研基地。特别是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并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使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就由五六百人增加到近三千人,培养规模大幅度提高。同时逐步探索并积累了一套多模式培养研究生的途径,使学校进入成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阶段。高景德教授高瞻远瞩的办学方针和他主持下卓有成效的各项改革,为后来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为我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奠定了基础。

高景德教授淡泊名利,孜孜不倦,从教50年,把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1988年,他离任清华大学校长岗位后,依然为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止,继续进行着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他始终关注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指导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和民盟中央常委,他对我国的改革与建设,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了大量工作。他和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向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递交了旨在办好一百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有若干所达到国际较高水平的大学的“211工程”实施提案。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极为深远的影响。

高景德教授在学术界、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他学识渊博而诲人不倦;身居要位而从不居高临下。他营造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深受教益,他的谆谆教诲对青年们的成长更是有着深远影响。他教育青年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教育他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在学业和思想品德上皆堪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学生和祖国需要的优良人才。高景德教授功勋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真实坦诚,尤其是他作为一代科学大师所具有的伯乐精神无不为人称道。由于他善于团结和组织他人一起工作,并提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流派和风格的学者之间进行交流切磋,因此,在学术上赢得了众多合作者。他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就是几百名专家教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晶,也是电工学术界的一部代表作。在他的倡导下,科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手出版《现代电力系统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他为该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又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热爱科学、尊重同行、关心青年、团结合作的精神受到了科技界和教育界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高景德教授患病后,依然乐观坦荡,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已卧床不起、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嘱咐大家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把科教事业搞得更好。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关心着科教兴国大业。

高景德教授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坚持原则,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克己奉公,宽厚待人,高风亮节。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高景德教授的逝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多党合作事业和清华大学都是重大的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实现高景德教授的遗愿,为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高景德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