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清华时间简史.图书馆

【作       者】:

清华时间简史图书馆编委会

【出版日期】:

2021-04

【出  版  社】: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9787302577775

【简介】

清华大学走过了 110年的沧桑历程。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培养人才的国立高等学府;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到新中国成立回到人民的怀抱;从院系调整后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所大学的历史中,学科与院系的建立、变迁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方面。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6年设立了首批17个学系;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此后相继设立文、理、法、工 4个学院,下设16个学系;1937年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共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1946年复员后,清华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26个学系,1948年底清华园解放;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设有8个系,至“文革”前发展成12个系;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恢复和新设了许多院系,目前共有按学科设置的21个二级学院,近60个系,以及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任务的若干研究院、中心等,覆盖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

清华大学始终非常重视校史研究和编纂,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校史编辑委员会,下设校史编写组,现已发展成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三位一体”从事校史研究和教育的专门机构。几十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清华人物志》《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图史》《清华大学一百年》等一系列学校层面的校史系列图书。同时,许多院系和部门也结合院系庆等契机,组织编写了纪念文集、校友访谈录、大事记、人物名录及宣传画册等图书资料,多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自身历史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全面系统的院系史研究、编写和出版,还是校史研究编纂工作中的空白。

2015年前后,校史编委会委员、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王孙禺教授和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员李珍博士 ,与相关院系合作,对电机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等院系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相继编写出版了《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清华时间简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时间简史:教育研究院》等图书。这是推进院系史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校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认真调研和周密筹划,我们提出在全校启动实施“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

这一工程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由校史研究室组织协调,实施“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编写出版“清华时间简史”系列丛书,与档案馆牵头、校史馆参与的“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一同被写入清华大学党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清华大学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2018年还被列为清华大学工作要点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17年起,学校每年拨付专门经费进行资助。校长邱勇、校党委书记陈旭和先后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校史工作的邓卫、向波涛等领导,对这一工作给予了亲切关心和具体指导。

这一工程更是得到各院系、各部门的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2017年工程正式启动,就有40多个院系等单位首批申报。经研究决定,采取“同步启动、滚动支持、校系结合、协力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校史编委会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对各院系的编纂工作进展情况和经费预算进行评审,校史研究室通过年度检查和专家讲座等加强组织协调和学术指导。许多院系党委书记、院长主任等亲自负责,很多老领导、老同志热情参与,各院系单位都明确了主笔和联络人、成立了编写工作组等,落实编纂任务。档案馆在档案史料查阅等方面提供了积极帮助,出版社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按计划,首批“清华时间简史”系列丛书于11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发行。丛书在翔实、系统地搜集和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生动地回顾和总结各院系、学科、部门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多样化地展示了清华的育人成果和办学经验,不仅有助于了解各院系的历史传承,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促进各学科院系的长远发展,而且对更好地编纂“清华大学史”有重要帮助,也可为教育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研究高等教育史、学科发展史等,提供鲜活、细化的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的研究与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抓紧落实推进,确保“清华时间简史”丛书分批次、高质量地出版,力争“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清华新百年的发展积累宝贵的历史资源、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独特的贡献。

范宝龙

2021年4月

(作者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陈吉宁

在清华大学开启新百年征程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学校图书馆建馆100周年。作为图书馆一个世纪风雨历程的忠实记录,这本《百年清华图书馆》不仅从侧面展现了清华大学追求学术独立与进步的历史脉络,而且反映了几代清华学人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风范。

有人把图书馆比作知识的“宝库”或“喷泉”,更有人认为它是“大学的心脏”,说的都是图书馆在现代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这些历史悠久的大学,都以拥有馆藏珍贵独特、数量巨大的图书馆为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图书馆不仅是师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而 且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师生群体,培育和升华着人们的内在气质。时至今日,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学,无不将图书资源和图书馆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100年前,清华学堂成立不久,就有了自己的藏书和自己的图书馆。从最初的3间平房、2000多册藏书的小图书室,现已发展成为有三期建筑和7个分馆,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藏书量420万册 (件)以及拥有大量数字资源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系统。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师生在图书馆潜心读书、埋头学问,为数众多的重要思想和传世典籍在这里传播激荡、绽放光芒。《百年清华图书馆》一书,正是通过翻捡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手稿和照片等,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片段串联起来,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清华图书馆的世纪风貌。

清华图书馆的百年历史,是20万莘莘学子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青春岁月,是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生动写照。这里 ,珍藏了 80年前钱锺书为博览群书而“横扫图书馆”的奕奕风采,也留下了曹禺当年创作话剧名篇《雷雨》的孜孜身影。这里 ,融入了 70多年前代理图书馆主任朱自清先生的铮铮铁骨,也记录了 60多年前时任馆长潘光旦教授的炯炯目光。这里 ,忘不了抗战期间图书馆被日寇洗劫后梅贻琦校长的扼腕长叹,也凝结了院系调整时蒋南翔校长千方百计留存珍贵文献的深谋远虑。这里,凝固了 20世纪30年代初杨廷宝先生设计图书馆二期建筑的神来之笔,也展示了 80年代末关肇邺院士构思三期新馆的绝妙之作。这里,撒下了 20年代有志青年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星星之火,也点燃了 21世纪清华学子弘扬优良学风、勇攀学术高峰的燎原之势。

一百年栉风沐雨,一世纪沧桑砥砺。回首过去,清华图书馆的不少印迹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湮灭了,而流传至今的这些书籍、文字、图片,则更显弥足珍贵。展望未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馆藏资源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网络环境的读者服务模式日益成为图书馆服务师生的主要形式。虽然,每天到图书馆来借书、还书不再是学习生活的常态;但是,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早 已通过网络延伸到学生的宿舍、教室、实验室乃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构成覆盖校园生活的更加开放的“学习型空间”,继续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在很多清华人心中,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一座精神的家园,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抑或还将是一生永恒的记忆。希望《百年清华图书馆》一书能让大家再次感受世纪清华的百年书香,重温在这里度过的美好回忆。

2012年10月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