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清华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我校校史编辑委员会特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1911-1948)四卷本奉献予国内外新老校友及社会各界关心我校发展的人士。
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清华学堂,是清政府于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正式成立国立清华大学,至三十年代,有了长足的进展,与国内知名的历史悠久的大学并驾齐驱,在海外也颇负盛名。抗战期间,它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后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解放的烽烟炮火之中,未曾中辍过对祖国教育和学术的贡献。近四十年中,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学术振兴、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解放后的四十余年,它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新中国培养和输送了约六万名毕业生(约为解放前的23倍),很多人已经成为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骨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十年沧桑,它蕴涵着丰富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总结。早在五十年代后期,我校即已成立以第一副校长刘仙洲为首的校史编辑委员会,并专设校史编辑组,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九八一年出版了《清华大学校史稿》。一九八六年校史编辑组改为校史研究室。翌年,学校重新调整、充实了校史编辑委员会,加强了对校史工作的领导。几年来,校史研究室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卷帙浩繁的史料,进一步整理、研究和筛选,并于八十周年校庆前后陆续出版解放前四十年的校史史料。随后,将着手编辑出版解放后的校史史料。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1911-1948)四卷本包括了解放前四个时期的史料:清华学校时期(1911-1928);国立清华大学前期(1928-1937);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和国立清华大学后期(1946-1948)。八年抗战中,许多重要史料和档案南迁北徙,坎坷于途,散佚不少,实堪痛惜。所幸现存部分,尚能反映学校发展脉络。劫后余篇,弥足珍贵。我们又搜集了各个时期校内外报刊上有关清华大学的校史史料。对上述档案和史料,我们将其选编成卷,力求能反映清华的历史面貌,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清华大学校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提供依据和参考,并希望能为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借鉴。
在编辑过程中,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确定了编辑本书的方针原则。编委会主任李传信审阅了本书各卷的重要资料。
本书编撰工作由校史研究室主任徐心坦主持,各卷的编辑:第一卷为唐纪明,第二卷为孙敦恒,第三卷为黄延复,第四卷为徐心坦和孙忠智。校史资料室田彩凤参加了各卷的助理工作。
在编辑工作中,得到我校图书馆、档案室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外交学院资料室、北京大学档案室、共青团中央资料室、云南师范大学资料室等单位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编选工作中,疏误之处,在所难免,尚望读者不吝赐教。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一九九〇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