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因病于2005年10月11日13时37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9岁。遵照李传信同志遗愿,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李传信同志,1926年11月22日生,湖南醴陵人。1942年李传信同志进入湖南明德中学读高中,1944年秋考入西南联大先修班,1945年入西南联大电机系学习。1946年抗战胜利后,李传信同志随组织由昆明北上回到清华园,进入电机系二年级学习。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11月,他离校去华北解放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一生矢志不渝。
1949年初,李传信同志随中共北平市委回城参加接管工作,同年秋天回清华大学继续学业。1950年夏在电机系毕业后,由北京市委调派至北京师范大学任专职党总支副书记。1953年冬调回清华,在新成立的无线电系工作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前,历任无线电系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校党委常委,助理系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传信同志受到不公正待遇,至1978年1月,辗转于江西鲤鱼洲农场、四川绵阳清华大学分校等地。1978年2月,李传信同志恢复党的组织生活,恢复工作,1979年5月恢复无线电系系主任职务并先后任清华大学教务处长、教务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1984年2月至1988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85年9月,他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87年10月出席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他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94年12月离休。
李传信同志的一生主要在清华学习和工作。他亲历了清华从西南联大时期到今天的发展全过程。他热爱清华,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清华,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解放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清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传信同志任无线电系总支书记和系主任期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践蒋南翔教育思想,坚定地推进学校为适应国家发展新兴科学技术需要而建设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大决策。他以强烈的使命感,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团结干部,组织队伍,实干苦干,将无线电系从单一学科发展成为包含电视、通讯、雷达、微波、半导体、激光、电子物理、电真空等多个学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短短几年,无线电系逐步成为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在全国有影响的一支队伍。李传信同志十分重视根据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在他的带领下,全系教职工与有关部门紧密合作,研制成功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李传信同志既重视带头人的培养,又重视团队精神的形成。在人才培养上,李传信同志认真贯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的方针,坚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工作中,他重视打好理论基础,同时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期间,无线电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新兴学科技术人才,毕业生分布在我国相关行业的生产单位、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和国防部门,成为各单位的骨干,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从他们之中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两院院士、将军、校长、企业英才,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新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传信同志多次向学校党委反映,在中央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终将无线电系从四川绵阳迁回清华园,这对清华大学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1981年起,李传信同志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在学校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阶段,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使清华富有成效地克服“文化大革命”破坏所造成的困难,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文化大革命”前他在无线电系工作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他在学校工作中也非常富有创造性。他担任教务长期间,对教学改革做了大量工作,曾于1989年获国家教学管理改革成果奖。他与高景德校长一起,明确提出了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还明确了“一个根本(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三方面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及“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学校要建成以工科为主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目标。他总结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凝练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作为清华的学风。他一贯强调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教师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些思想至今对指导学校工作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要提出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思想非常混乱,在这种情况下,1984年8月李传信同志在全校教职工党员大会上作关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报告,学校党委旗帜鲜明地领导全校党员开展了“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教育”,为整党学习做了很好的动员。清除了“左”的影响,统一了全校党员和干部的思想,为学校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外,关于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成为学校的宝贵财富。在他任职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了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系所(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等),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学校以后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传信同志十分重视传承清华的优良传统,着力于清华校园文化建设。他参与策划了为母校70周年立石纪念,由他和另一位校友共同拟定“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碑文镌刻于巨石之上,立于工字厅前。他直接领导组织清华英烈碑的建立和闻一多先生雕像的建立。雕像旁刻下的闻一多先生的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是他查阅闻一多先生的有关材料精心选择的。2000年,1950届同学毕业50周年,他亲自提出“强国富民,清华之志”两句话,并操办制成木屏赠送给学校。这些都反映了李传信同志对学校的热爱,同时也把清华的优良传统熔铸在了校园里,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清华学子。李传信同志晚年的著作《清华往事纪实》,汇集了近20年来他撰写的文章和讲稿,生动记录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8年,李传信同志从党委书记岗位上退居二线后,仍然关心学校的发展,参与学校的有关活动,继续发挥着顾问和参谋的作用。他就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为联络校友、增强校友对母校的凝聚力、继承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传信同志不幸身患癌症后,依然乐观坦荡,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清华大学的发展。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嘱咐大家努力把学校的工作做得更好。李传信同志是学校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优秀领导。在“文化大革命”前,他是以蒋南翔同志为首的清华党委成员中的一员,参与了学校的部分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他又是学校承上启下的一位主要领导,继承和发展了学校的优秀传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李传信同志在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仍然对党无限忠诚,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满怀热情地投入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之中。他注重学校发展的方向,经常研究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研究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影响,思考学校的发展战略。他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学校的侵蚀,全力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李传信同志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坚持原则,作风民主,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善待同志,关心青年,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对李传信同志的逝世,我们从内心感到无比的悲痛。李传信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永存,我们要永远学习和怀念他。
李传信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