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创建于一九一一年,到现在已经过了七十个春秋。她经历了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民党政府统治的年代,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国内外闻名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她又逐步改造成为一所新型的理工科大学。清华大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在她的发展中也不免打上时代的印记。在清华,有封建官僚衙门式的管理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也有着治校严谨、教学严格的好传统;有过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更有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的光荣传统。几十年内,从这里培养造就了一批卓有成绩的学者、专家;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众运动,也哺育了一批优秀的社会活动家。解放以后的三十二年,清华大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有过挫折,走过曲折的道路。
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对清华大学七十年的历史给以认真的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可以为清华大学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可贵的借鉴。
一九五九年,学校成立了以第一副校长刘仙洲同志为主任的校史编辑委员会。在编委会的具体指导下,开始进行清华校史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写工作。当时的校长蒋南翔同志也很关心这项工作,多次向参加编写工作的同志提出,要坚持对清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总结各个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几年间数易其稿,到一九六五年,写出了《清华大学校史稿》(解放前部分)的送审稿。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当年曾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的许多老校友、老教授,他们都认真热情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意见。
文化革命的十年动乱中,校史编写工作受到了蛮横的批判,队伍被打散,工作完全陷于停顿。
粉碎“四人帮”后,一九七八年,校史编写工作重又恢复。为了纪念清华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我们对《清华大学校史稿》(解放前部分)进行了修订,先行出版。同时正准备着手进行解放后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写的工作。
先后参加本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写工作的,有贾观、唐纪明、周寿昌、郭道晖、朱声绂、钱逊、杨树先、孙敦恒、刘桂生、杨德溥、陈惠芳、金少卿、廉慧珍等同志。参加送审稿编写工作的,有唐纪明、郭道晖、刘桂生、孙敦恆、杨德溥、陈慧芳、金少卿等同志。参加这次修订工作的,有孙敦恒、郭道晖、钱逊、杨德溥等同志。
在清华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将这本极不成熟的《清华大学校史稿》(解放前部分)奉献给清华校友和广大读者。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衷心希望校友和读者给予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