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刘仙洲传

【作       者】:

王向田

【出版日期】:

2021-04

【出  版  社】: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9787302578048

【简介】

刘仙洲,我国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学家、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洲(后以字行)。1890年1月27日出生于河北完县(今河北顺平县)。先后就读于保定崇实中学、育德中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考取河北省公费生,入香港大学机械系就读。1918年毕业,曾在育德中学附设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保定甲种工业学校及河北大学等任教。1924—1928年出任北洋大学校长,后执教于东北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工学院。1932年8月起,执教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此后四十多年一直在清华大学 (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京津高等院校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和第一副校长,卓有成效地协助蒋南翔校长领导清华大学工作,对清华大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 (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1975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刘仙洲是一位爱国的、先进的科学家。早年1908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山西太原倒袁运动等。1955年,他以6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初期最早入党的知名老教授之一,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员,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升华。

刘仙洲曾用六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读书、教书、写书。他立志“教育救国” “科学救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和发展中国工程教育。当他认定“工读协作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理想工程教育模式后,就满怀热情,不遗余力地积极倡导。虽多次受挫,仍无怨无悔。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带头编写中文教材,统一机械工程名词,还是研究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都饱含了他热烈的爱国思想与富国强民的良苦用心。他生平著述约三百万字,编写了十余种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科书。其中,《机械原理》《经验计划》《热工学》等,是我国最早自己编写的一批工科大学中文教科书。他编订的《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促进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逐步统一。他还结合国情研究农业机械,参与主持制订我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长远规划。作为中国机械史、农业机械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研究活动和成果影响深远。

刘仙洲是一代教育名家,执教五十多年,治学严谨,教学严格,桃李满天下。他以严格认真的作风,培养、影响了中国几代机械工程人才。

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却历久弥新。2020年是刘仙洲先生诞辰 130周年,2021年是他服务多年的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值此,特以此传记梳理他一生的事迹和贡献,以示纪念。

刘仙洲先生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由于他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多年来有关宣传、研究和纪念从未间断,报刊刊载多篇、各类文章,199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仙洲纪念文集》。本书是刘仙洲先生的传记,完整记述了刘仙洲先生的一生经历及贡献,全书由十八章及附录组成。第一章至第十四章,讲述刘仙洲先生的一生经历;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讲述他在工程教育、机械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中国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贡献。本书的附录,由刘仙洲生平活动年表、主要论著目录、代表性著述节选组成。其中,代表性著述节选收录了他自20世纪20年代《我国工业教育当酌采工读协作制意见书》到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 1958年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等十篇文章,涉及工程教育、机械发明史、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校教育工作等各个方面。

在刘仙洲先生近七十年的教育和学术生涯中,除去抗战期间远赴昆明西南联大执教及 1946—1947年赴美考察之外,他在清华园工作、生活了约三十三年。自1932年到清华执教至1975年去世,他与清华大学的渊源超过四十年。他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多年的心血。为他作传,作为清华大学校史工作者,责无旁贷;随着工作的深入,更多地领略到先生的高情远致和独特人格魅力,写作过程充满了乐趣。

本书大多是在日常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刘仙洲先生经历了从清末、民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生坎坷曲折,他涉猎广博,学术造诣深厚。限于作者的才疏学浅、时间的仓促、资料收集的不尽完整,本书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诸多同仁在资料方面的热情帮助。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田芊教授、徐振明研究员、范宝龙研究员、金富军副研究员的支持和不断鼓励下写作并完成的,2006年完成初稿,2019年至2020年进行了增补、修订。

刘仙洲先生的贤孙刘明先生,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教授通读初稿,提出了中肯建议并无私提供相关资料。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原校党委常委孙道祥研究员耐心细致地通读初稿并提出详尽的修改意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陈超志先生对个别疑难问题提供了资料并提出了意见。孙铄、杨海龙、杜文斐等同学参与了资料查证及校核工作。

感谢专业、认真、负责、耐心的刘杨编辑,他的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如期付梓。

对所有帮助、支持完成此书的人,一并表示深深的、诚挚的谢意!

作 者

2006年6月完成初稿

2020年 12月修改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