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清华甲子级留美学生革命活动文献资料选编

【作       者】:

张牧云

【出版日期】:

2021-04

【出  版  社】: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9787302577706

【简介】

清华大学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10年来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为清华甲子级留美学生革命活动文献资料选编。通过收集、整理与利用中美历史报刊,本书重点梳理了清华大学甲子级留美共产党员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的文献资料,展现了他们在清华求学、赴美留学、参加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参与中国革命与建设期间的著述及新闻报道,相当一部分文献为首次整理出版。这些文献集中体现了施滉等一代清华学子在中国与世界之间互动的经历,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通过回溯这些珍贵史料,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清华甲子级留美共产党人的生平与思想,更好地学习清华革命传统、弘扬清华精神、传承清华文化。

施滉、冀朝鼎、徐永煐在清华求学期间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接触了进步思想,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19 2 3年,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等八人在清华园成立了以“政治救国”为宗旨的团体“超桃”。1924年施滉与徐永煐曾赴广州拜访李大钊与孙中山。同年,“超桃”成员陆续赴美,进入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高校学习。1927年,在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国革命运动遭到镇压之际,施滉、徐永煐、冀朝鼎毅然加入共产党,并创立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在旧金山、费城、纽约等城市建立中国局分支机构。

施滉于 1928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被组织派往古巴、加拿大等地工作,在华侨中发展共产主义组织。1929年施滉抵达苏联,在少年共产党国际青年团团校及工人学校任翻译。1930年,施滉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翻译科工作。1931年,施滉被党组织派往香港,任香港海员工会秘书。1932年到1933年,施滉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1933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捕,次年施滉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1949年,清华大学为纪念英烈,在图书馆门厅墙壁镌刻了施滉烈士纪念碑。

冀朝鼎被誉为党内的“三通”人才,即“美国通”“英文通”“国民党通”。冀朝鼎在美国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共产党机关报《工人日报》和中国局外围机构“中国人民之友社”工作,任《今 日中国》《美亚》杂志主编。1941年,冀朝鼎回国,取得孔祥熙等人信任并在国民政府从事地下工作,先后任平准基金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冀朝鼎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银行副董事长等职,1963年病逝。

徐永煐于 1928年在旧金山参与创办美共中央中国局机关刊物《先锋报》, 1933年担任中国局书记。抗战时期,徐永煐与冀朝鼎在太平洋国际学会等多个美国民间组织与华侨团体中开展国际统战工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物资援助与道义支持。1946年领导中共在美工作领导小组,同年接党组织通知回国。1947年任中共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宣部英译毛选委员会主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长等职,1968年病逝。

相较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苏、欧、日的中国共产党人,学界对于留美中国共产党人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美国的活动,无疑应在中美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开展有关研究却相当困难。”

清华大学刘桂生先生于 20世纪 50年代作为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成员拜访了徐永煐、冀朝鼎,整理了《徐永煐同志访问记录》《冀朝鼎同志访问记录》,为研究清华甲子级留美共产党人留下了珍贵史料。

受到刘桂生先生整理清华留美共产党人文献工作的影响,我希望可以接续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史料收集工作。2016年起,我通过考据施滉、冀朝鼎、徐永煐在革命时期的笔名、化名、英文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图书馆机构收集了相关文献,例如他们在《先锋报》《工人 日报》《清华周刊》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共产国际档案之美国共产党文件中涉及他们的书信、文件。此外,还整理了《救国时报》《泰晤士报》《大公报》《申报》《人民日报》《大刚报》(汉 口)《人民中国》《新清华》等报刊在各个时期对他们的新闻报道。

2019年 7月,我很幸运地加入了清华英烈续修编研团队,这也鼓励我将近年来积累的清华甲子级留美学生革命活动资料进行整理与翻译。衷心感谢导师欧阳军喜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骆骁老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沈珊珊、秦斐斐、胡青云对文稿的细心校对。感谢校史编委会、校史研究室领导老师们的关怀、支持与帮助。

本书选编文献在各章内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以公元纪年。基于尊重原作、保持原貌的原则,文献一般按原文照录,个别篇目酌予删节。文献中的繁体字改用简体字,因原始文献残缺、污损或模糊难辨的字词,经考证无法判明者,以虚缺号□代其位置,影响读者理解的讹字、漏字、衍字则以[]标出,正文()中内容均为原作注释,标点符号根据现行用法作了个别修改以利阅读,除此以外,旧时用字、译名等皆从原作。由于编者时间所限,难免有错漏与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馆藏中共对外交往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19—1949)”(项目批准号20CDJ025)支持。

张牧 云

2020年 8月18日于清华善斋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