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周诒春图传

【作       者】:

金富军

【出版日期】:

2019-09

【出  版  社】: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978-7-302-53202-6

【简介】

周诒春,又名周贻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出生于湖北汉口,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

休宁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中国第一状元县”,也是名茶之乡。周诒春的父亲周聿修是位茶商,19世纪末在沪、津、汉等地经商,颇为成功。是长期在外经商的经历让周聿修对国家形势有了深切了解,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周诒春成长为通晓中外的有用之才。周诒春于 1883年出生于素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汉口。 1861年,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英、美、俄等 20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是内地当时少有的中西文化际会交融的地区。在家庭和环境熏陶下,周诒春从小热爱学习且成绩优异,先后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一、矢志推动民族教育独立

抑或是受益于“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和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抑或是厚植于深厚的中学根底和良好的西学训练,周诒春不仅重视教育对人格养成的基础作用,更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很早就提出“立国根本,端赖教育” “教育为百年树人大业” 。 1910年秋,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周诒春先后在圣约翰书院、中国公学、复旦公学等校任教。 1912— 1918年,历任清华学堂教务长、清华学校副校长、校长。

周诒春掌校期间,致力于民族教育独立,积淀了对清华影响深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他力主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最先提出把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筹划修建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等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奠定了清华校园的空间格局;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 ,主张“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清华园洋溢着“高尚合乐的气氛” “实践合群生活的方式”与“服务爱国的精神”;还从梁启超先生演讲中提炼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指引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治心养性、奋发进取。

离开清华后,周诒春曾任协和医学院董事长。在他的参与推动下,协和成为当时亚洲最重要的医学中心、世界最杰出的医学院校之一,是当时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一面旗帜。他曾任燕京大学董事长和代理校长,领导这所著名教会大学稳定发展,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他还担任过贵阳清华中学董事长,从基层一线做起,着力擘画贵州中等教育发展。

二、为救国济民而参与政务

爱国奉献、服务社会、增进他人幸福是周诒春始终坚守的人生信念。热衷于文化、教育领域各项活动之时,他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政务工作,践行个人理想抱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救国济民,希望进而改造社会、富国强民。

1935年底,周诒春出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不久升任常务次长,并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会、中国茶叶公司、中国蚕丝公司等多个团体或公司担任主要职位,协助实业部部长吴鼎昌谋划全国实业建设,奖励生产、发展贸易,对各项国营、民营实业进行有力引导与奖掖扶持。

1937年,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战时陪都重庆南大门的贵阳,其战略地位愈发突显。周诒春随吴鼎昌赴黔经略贵州,担任贵州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农村合作委员会委员长、贵州企业公司董事长、贵州银行董事长、贵州省桐油运销委员会代主任等多个职务,为贵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周诒春出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和卫生部长,在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领导农林部和卫生部进行战后恢复工作。囿于情势,他在农林部、卫生部任职时间不长,但还是为两部相关事业的复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投入社会事业以谋他人之幸福

周诒春将社会事业视为“以有余之时间,有余之财力,有余之心思,谋他人之幸福之谓也”。任清华校长时,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一大原因是“学生实行精神之缺乏”,教育学生“养成实行之习惯”、具有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精神。

周诒春以身作则,不遗余力地投入各项社会事业。他长期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简称:中基会)董事,并曾任总干事、副董事长。经由周诒春等人的运作维护,中基会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国内学术研究资助最大、影响最广的基金会,以中基会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学术资助体系,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有效支持了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周诒春与顾维钧、詹天佑等主要发起创建的欧美同学会,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延续至今的留学人员组织,成立之初即组织会员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投身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事业,成为那个时代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爱国社团,对于传播民主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促进中外交流、推动科教文化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1921—1949),周诒春曾任执行委员、司库、募捐股主任、总干事兼秘书、名誉执行干事、副会长等职务。他把西方合作思想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农村大力倡导合作事业,协同办理筹款赈灾、合作防灾、兴修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村合作实践的先河,成为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转型与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此外,周诒春还热忱参加故宫博物院协助会,并出任故宫博物院理事,对故宫的管理保护及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建言献策,为确保大量珍稀文物免遭兵燹之祸四处奔走。

四、回顾纪念与传承弘扬

周诒春一生经历了满清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跌宕起伏,面对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旋律和历史主线,他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理念,从教威严方正、不因循苟安,从政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人诚挚谦和、朴实无华,矢志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德厚流光、高情远致,深受学生、友朋、同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尊敬,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1956年1月,时年 73岁的周诒春与朱启钤、王淦昌、傅抱石、唐弢、卫立煌等112人被增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在政协会议上,他表示要虚心学习、力求进步,在党的领导和大家帮助下,忠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有生力量,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爱国者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和拳拳之心。

清华大学历来重视校史资料的收集编研,自1959年设立校史组 (校史研究室、校史馆前身)以来,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深受好评的校史著作。安徽启迪科技城依托清华大学和启迪控股,立足安徽、服务合肥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与安徽启迪合作筹建周诒春纪念馆,并多方搜求资料、编辑出版了《周诒春文集》。校史研究室金富军多年来一直关注周诒春校长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如今,在筹备周诒春纪念馆和编辑《周诒春文集》基础上,金富军编写了这部图文并茂的《周诒春图传》。我相信,随着纪念馆开放、文集出版,以及图传的编写,必定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周诒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历史贡献,传承弘扬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不朽精神,深入理解并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自信。

我是安徽休宁人,1981年从休宁中学考取清华大学,此后三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清华园学习、工作、生活。我对休宁和清华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也正因为这样双重的渊源,我对这位故乡先贤和先校长充满景仰之情。我曾走过多里山路,在休宁蓝田周村拜谒过周诒春先生的祖居。每次在清华校园散步,路过周诒春先生当年规划建设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 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以及铭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日晷纪念碑,我就想起周诒春先生。周诒春先生执掌清华的时间不长— —从1913年8月至 1918年1月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却对清华早期的发展制订了科学的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 因此,他和梅贻琦校长并称为民国时期对清华贡献最大的两位校长。

清华大礼堂罗马柱右下角有勒石一方,上面用敦厚的隶书字体镌刻着“中华民国六年八月 周诒春立”的字样。那是 1917年8月清华大礼堂奠基的时候,周诒春校长勒石为志,距今天也已经超过一百年了。包括清华大礼堂在内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是周诒春先生馈留给后人的有形的丰碑,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风范,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无形的丰碑。

我们纪念周诒春先生,不但要为先生树有形的丰碑,更要“以口为碑” “以心为碑” “以文为碑”,为先生树无形的纪念碑,使先生的精神代代相传,使先生的事业发扬光大,使先生的功德寿于金石而不朽。这正是《周诒春文集》 《周诒春图传》付梓的意义所在。

是为序。

程建平

2018年7月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