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扫荡丑虏播我荣光:清华学校35位学子资料选编

【作       者】: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出版日期】:

2020-12

【出  版  社】: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I  S  B  N】:

978-7-5126-7761-6

【简介】

历史悠长,人生短暂;宇宙浩瀚,人海茫茫;人生如寄,何从何去?

生命像旅程,可是生命之旅未必有确定的目标,有时觉得山穷水尽,颠沛流离,有时遇到洪潮,随波漂流。失落的时候我们寻觅启示,有些虚无缥缈,有些高不可攀,看到前人的足迹,有的原地徘徊,有些走出柳暗再见花明,有些力争上游甚至改变了潮流,他们的故事启发我们,鼓舞我们,也让我们佩服,要效法他们,称他们为英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动物如此,人类亦然,国家民族,何尝不然?回顾历史,汉唐文明灿烂,宋元贸易繁盛,大明郑和宝船舰队,远涉重洋,声威广披遐迩。清朝中叶后故步自封,不了解世界局势,不知道西方科技猛进,工业革命,促成西方列强兴起,凭借船坚炮利,在世界各地建立庞大帝国。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派出数十艘战舰、运输舰保护它的鸦片商人的利益,迫得荏弱的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效法西方改革,推行维新的岛国日本,军国主义控制政治,对中国猖狂和侵略,甚至要我们成为亡国奴,中国人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得寸进尺,鼓吹“东亚共荣”,甚至挑衅英美,发动太平洋战争。

19世纪中叶 (1840—1860)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苦难黑暗的年代,清政府无法也无权处理国际问题。19世纪末叶,朝鲜出了内乱,清政府派兵保护藩属国,没想到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20世纪开端,清朝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中国要付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再度丧权辱国,那时出生的中国人,经历了中国最艰苦的岁月。清政府和美国协定,美国退还多余的庚子赔款,清政府必须用于培养学子留美。1909年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191 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次年易名“清华学校”,1925年始设立大学部,到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12-1928年是清华学校时期。

史无前例,中西融合的教育学院在北京成立,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学美国,全部公费,机会难得,自然吸引了全国的精英学子。清华学子们学有所成,对未来有远大的志向,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他们敬重伟大的中国历史人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确立了人生的目标,看到国家危难,救国志向油然而生。他们知道国家衰弱的原因,支持和提倡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 (Science),主张普及教育,提倡白话文等改革对策。

清华大学视2011年为校庆年,主办百年校庆庆典、校庆联欢、学术讲演、校长论坛、校庆招待等活动。201 1年4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材料科学顶级期刊《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于201 1年3月出版了清华百年专刊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Celebration)。校刊校报纷纷出版百年校庆纪念专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百年校庆系列出版物。许多学者和清华校友散布在台湾和香港,在各种杂志发表文章,感怀清华百年校庆。清华百年校庆前后,本书主编留意到清华学校时期有一批学人对国家民族立下抗日功勋,于是开始搜集和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资料。

进入清华学校的学子们,追求各种知识,其中有一部分觉得“兵者,国之大事”,选择强兵救国,到美国主修或辅修军事科学。他们以救亡图强为己任。他们是知识分子,认为军事科学内涵广阔,从国防、军队、武器、后勤、医疗、情报、练兵到作战。在美国学习军事期间,亲身经历磨练,从书生变成强壮而睿智的军人。他们既是军人,也是知识分子,出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时期,具有中国传统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西方理性的科学精神。他们重大我,轻小我,清廉自守,勇毅刚强,只有为了人民福祉,置个人生死、幸福于度外。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正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浩荡大潮的磐石。这些留学美国学习军事的清华学子遂成本书编辑探究的对象,亦是本书连贯的主题内容。

本书编辑们了解到一些清华学子学习军事回国后,参与了挽救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的经历,他们英勇善战,不屈不挠,正气凌云。有些人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而身先死,但无怨无悔,尽其所能,人生之路可歌可泣。于是我们扩大探索范围,进一步去了解“清华学校时期留美学军事的学子”的故事。希望了解为什么清华学校的精英要学习军事?他们的家庭背景怎样?他们留学的生活如何?他们回国之后有哪些遭遇?他们后来的发展又如何?

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9月,清华大学校史馆举办了“自强不息 振我中华— —清华学校时期留美军事学人历史展” ,其时同步编辑了场刊,学子后人们举办了 “民族复兴与我”为主题的座谈会。展览期间,学子后人、清华教职员和同学,还有社会人士相聚,提及许多感人的故事。校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馆馆长范宝龙表示,这些是清华珍贵的历史,希望进一步挖掘,以期整理出版。两年来我们继续努力探究,也得以找到更多学子后代,将当时的场刊予以修改增补,并收录了当年座谈会与会嘉宾的部分发言稿,于2020年完成书稿。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