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页 > 概览页

陈士骅纪念文集

【作       者】:

刘冰

【出版日期】:

2005-01

【出  版  社】: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7-302-11877-9

【简介】

陈士骅(1905—1973),水利土木工程教育家,教授,河北省安新县人。他早年留学德国,1925年至1927年在波茨坦中学读高中,1928年至1932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工程,毕业时以修建铁路桥梁和河港工程为题的论文,获“国家特许工程师”和硕士学位。1932年至1934年,由当时中国驻德使馆介绍,他在德国国家铁路局任职,于1934年回国。

陈士骅于1934年2月至1935年8月,在陕西省建设厅和西安市任技正,从事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工作。他不顾陕西交通阻塞和物质条件的极端恶劣,徒步横穿陕南,赴汉中考察森林,勘测陕南公路,沿着渭河和汉水考察水利资源,并向当时的政府提出了修建渭河咸阳桥、修建西安—宝鸡—汉中公路,开发汉水资源等多项建议和具体计划,为开发陕南作出了贡献。

1934年8月,陈士骅到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的前身)任副教授并代水利组主任。1936年冬,加入水利工程师学会,并于当年夏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1937年5月任该社西北分社理事长。1938年5月至1940年7月,他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并从1939年2月起,兼任同济大学土木系主任;1940年2月,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40年8月至1949年7月,任北洋大学北平分部教授,1948年春至1952年院系调整前,任北京大学土木系主任并曾代理北大工学院院长。

解放前夕,陈士骅在中共北平市地下党的影响下,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并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陈士骅历任北大工学院代理院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土木系代理主任,副教务长,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建委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副校长兼图书馆馆长,校工会主席等职。

陈士骅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先后在土木系和水利系讲授过水利学、水功学、水文学、治河工程、河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农田水利、水利土壤改良等课程,为培养我国水利、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做了很多工作。

陈士骅治教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及社会活动。1951年,他与茅以升、金涛、王明之等筹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并任该会北京分会理事。1953年被选为民盟北京市支部委员并兼任该支部高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9月,他参加高教部工作组到西南各高等学校视察,并被铁道部聘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1959年夏,他参加石家庄、山西水利调查,1960年2~6月在密云王家园水库工地工作。1956年至1963年春,任中国水利学会筹备委员并被推为该学会理事及该会北京分会副理事长,1962年,参加水利学会召开的华北各省土地盐碱化防治会议,任第三组组长。

陈士骅积极参与国际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活动。1955年10月,他被派赴瑞士参加苏黎世工业大学100周年纪念会;1957年1月被派赴印度参加加尔各答及孟买大学100周年纪念;同年5月,参加捷克布拉格高等工业学校250周年纪念。

解放后,陈士骅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1949年11月,他被邀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至1952年,应邀分别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3年10月至12月,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第六总分团副团长;1954年,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2月,列席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54年起,历任北京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

陈士骅1952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清华大学区分部主任委员,民盟北京市支部委员,民盟北京市支部高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

请选择登录入口

清华大学统一认证登录 其他认证登录